2015/04/10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Review (vs. Olympus M.Zuiko 25mm F1.8)

概述:
Leica 50mm焦距的RF(連動測距)鏡頭共有23款之多,就算不計同款不同代的機型也有14款之多,Summicron系列是光圈大小F/2.0的機種,從1953年的第一代到現在的現行版的第四代已超過了60多個年頭,今天要測試的是經過曼德勒在1979年重新設計的第四代的版本,這個版本再經過1994年重新設計鏡筒改為內建伸縮遮光罩的版本,一直生產到現今,前後超過30年以上的量產週期,這樣長的產品週期應該沒有其它的現代鏡頭能跟它相比的了。

 本鏡頭之外觀

這隻鏡頭的光學是雙高斯架構的設計,雖然這樣的結構的鏡頭發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是Leica將其與自身研發的高折射率玻璃用在這樣的設計上,更是發揮了雙高斯結構的優點,同時能擁有較大的光圈設計,這一版的Summicron 50mm是全球面鏡片的最佳化設計,直到幾年前他的優異光學規格才被Apo-Summicron 50mm所打敗。

 本鏡頭的鏡組結構圖

Leica Summicron 50mm F2的外觀直徑53mm鏡長44mm重量240克,濾鏡規格的直徑為39mm螺牙間距為0.5mm,鏡組為6片4組的雙高斯對稱性架構,經由原廠公佈的MTF圖形可以瞭解到這隻鏡頭在光圈全開(F/2)的情況下片幅中央附近的區域都能有很好的解析力,而縮小到F/5.6後解析力可以一直延伸到片幅的邊緣,子午線解析力伴隨著弧線的解析力一路由片幅中心延伸到邊緣,這樣優異的特性一直以來都是Leica所追求的。(關於MTF的解讀可參考 ”鏡頭的MTF與其代表的意思” 一文) 

 本鏡頭的MTF圖

本鏡頭在最大光圈下的邊緣失光約為2Ev左右,光圈縮小到F/5.6時邊角失光降到0.4Ev,而失真則控制得非常好全幅皆不到0.2%,這應該與雙高斯的設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鏡頭的失真曲線與失光(暗角)曲線


開箱:
這一隻鏡頭與其它款的Leica鏡頭一樣有著完整的紙盒包裝與專屬的真皮鏡頭保護套,黑色的陽極處理外觀配上白色與黃色的刻字漆展現出樸實與典雅,對焦環非常的平順,光圈環轉動有些許的間隙鬆動,是屬於比較清脆俐落的手感,刻字Lens made in Germany清楚的表示出其生產血統的純正。光圈環的級距是1/2Ev,而對焦環的的進程較短,約90度就含蓋到由0.7米到無限遠的對焦範圍,鏡頭蓋的設計雖然能讓整體外觀保持一致,但是當鏡頭前端接上保護鏡後就會有搭配不起來的感覺,除非將遮光照稍微向外拉出一些才能維持原先的一致感,再說這個鏡頭蓋與鏡頭接觸的固定元件其彈性過於遲鈍,以至於很容易讓鏡頭蓋脫落,所以拿到鏡頭後就直接將原廠的鏡頭蓋收藏起來並換上副廠的鏡頭蓋了,以下是本鏡頭接上Leica M240後之外觀照。這一隻全片幅的標準焦距鏡頭的外觀尺寸竟然和M4/3半片幅的標準焦距鏡頭的外觀尺寸相當,這實在是令我非常的驚訝,數十年前的光學技術在設計便於攜帶的鏡頭上竟然較現代的技術更是純熟,比較看看那一些體態龐大的DSLR標準焦距鏡頭,這一隻Summicron 50mm F2真的是非常的輕便與迷你。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與Leica M240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with M240 & Olympus M.Zuiko 25mm F1.8 with E-PL6


開始測試:
以下測試是以Leica Summicron 50mm F2在Leica M240機身上的展現結果為主,並與M4/3相近焦距的鏡頭Olympus M.Zuiko 25mm F1.8在Olympus E-PL6上的展現進行比較,評測的比較圖如未加以說明的話左側均為Leica與M240的測試結果,右側則為Olympus與E-PL6的結果,評測比較的項目分為解析力、暗角、失真、曜光、色差、慧形像差、點光源散射、散景、細節描繪等項目。關於各測試項目的細部內容與方法請參考 “鏡頭測試項目解說” 一文。



解析力:
以下為片幅中心的解析度圖,左2為Leica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右2為Olympus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由上到下分別為F/2、F/2.8、F/4、F5.6、F/8、F/11、F/16,Leica的最佳解析度位於F/5.6時,擁有3600條的解析度,而Olympus 於F/4時解析度最佳,約有3000條的解析度。Leica 光圈全開F/2時接析度稍微差一些到3300條,Olympus於F/2時約有2700條,Leica的3600條解析度可以一直維持到F/11的時候,但是Olympus在F/8時就有明顯的劣化。(M4/3系統之鏡頭於小光圈下的繞射問題會比全幅鏡頭來的嚴重,例如25mm之M4/3鏡頭在F/8時的實體光圈直徑只有3.125mm,但是全幅的50mm鏡頭在F/8時的實體光圈直徑確有6.25mm,這要比M4/3鏡頭的光圈大上一倍,自然的繞射問題就比較輕微)











以下為F/5.6時片幅中心與片幅1/2與片幅邊緣的解析度圖比較,由上到下分別為片幅中心、片幅1/2處、片幅邊緣的解析度圖,左2為Leica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右2為Olympus的弧線與子午線解析度。Leica於片幅1/2處與邊緣的解析力仍能維持在95%以上,而Olympus的片幅邊緣的子午線解析力約達中心的90%左右。




暗角:
以下為F/2 ~ F/8的暗角展現,Leica於F/2時的暗角較Olympus嚴重些,F/2.8與F/4時兩者極為接近,自F/5.6以上均已無暗角的問題。(進行本項測試時Leica M240的鏡頭校正選項選於code 11819)



失真:
以下是失真的比較,Leica幾乎是沒有任何的失真,而Olympus有極輕微的桶形失真。




曜光:
以下是曜光的比較,Leica在抗曜光方面的特性與Olympus不太一樣,Leica的曜光在距離光源稍遠的時後產生,而Olympus的曜光僅在光源快要進入片幅時才產生,但有嚴重的色偏。(後經證實Olympus的紫色曜光其實是來自於M4/3機身的CMOS影像感測器,因為將Leica鏡頭轉接到M4/3機身後也會看到類似的紫色曜光現象)




色差:
以下是F/2 F/5.6 F/16下片幅邊緣的色差比較,Leica優於Olympus。








慧形像差:
以下為片幅中央與邊緣的慧形像差,兩者皆十分優秀。






點光源散射:
以下分別是片幅中心與左上角的點光源散射圖,均非常優秀。
 




散景:
標準鏡頭的散景只要光圈夠大一般就能有不錯的展現,不過M4/3的鏡頭礙於它的焦距會是標準鏡頭焦距的一半,所以儘管是光圈全開的情況下散景還是無法與全幅鏡匹敵,因為散景是與光圈的實際直徑大小有關而不是與F光圈大小有關(光圈之直徑大小為鏡頭焦距除以F光圈大小),下面是最大光圈F/2與F/2.8與F/5.6與F/11的散景照參考:




























細節描繪:
以下是F/2與F/5.6與F/16光圈下的細節描繪能力,光圈F/16下因繞射而造成的解析力下降已可見,而Olympus在F/16下的細節損失比較嚴重:





















結論:
經由本次的測試與比較可發現,Leica的各項特性均優於Olympus,最明顯的是在解析力與散景特性這兩項測試上,Leica的解析力由最大光圈至最小光圈都維持得非常好(這一點令我非常的驚訝),而Olympus僅有在中段光圈能有較好的表現(這是早就知道的事實),而散景方面Leica得力於它的最大實體光圈直徑達到25mm,所以能輕易擊敗最大光圈直徑僅有14mm的Olympus(光圈之直徑大小為鏡頭焦距除以F光圈大小),這是M4/3系統的劣勢。Leica Summicron 50mm F2這一隻鏡頭據說在1979年就已經發展到頂點,也就是說光學特性已經達到該鏡組結構的頂峰了,在沒有非球面鏡與沒有浮動鏡組設計的傳統光學結構中,能做到這樣子的特性時在是不容易,尤其是在全段光圈範圍內與全片幅範圍內均能保持非常一致的特性亦是非常的難得,也難怪這一隻鏡頭早已成為使用Leica RF機身攝影家的必備鏡頭之一。

關於本鏡頭Leica Summicron 25mm F2的實際拍攝請參照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with Leica M240 Sample Pictures” 一文

Regarding the outdoor pictures of Leica Summicron 25mm F2, please reference to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with Leica M240 Sample Pictures”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