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7

Leica M Typ 240 (M240) Dynamic Range Review (vs. Olympus E-PL6)

等待了一週的美國郵政快遞終於抵達,在eBay上購買的Leica M Typ 240 (M240) 已入手了,第一印象是這機身的重量真是有份量,對於拿慣了輕盈的E-PL6的我來說,握在手上不到幾分鐘就感覺有一點痠了,還好有在網路上買個自黏式的Grip,這樣子能減輕手指需要輸出的抓力也間接的增加可手持的時間,下面是M240接上Zeiss Biogon 25mm F2.8鏡頭後的外觀照:


M240不只是重量比E-PL6重上許多,外觀的尺寸也比E-PL6大上不少,下面是M240與E-PL6配上Panasonc Leica 15mm F1.7鏡頭後的外觀合照:



對於數位相機機身來說撇開一些操作功能不談,最重要的一項數據規格就是影像感測器的動態範圍,所以拿到機身的第一件事就事先測這個數據,當瞭解自身相機的動態範為後,拍照時就能善用這個數據以期將機身的特性驅動到極致。我們業餘的玩家並不像DxOMark或是其他專業評測相機的網站那樣擁有專業的設備可對機身或是鏡頭進行專業的動態範圍測試,我們是利用相機對白色圖紙的不同曝光來將相機的動態範圍給描繪出來。

動態範圍是指相機在特定ISO下所能辨識之最高亮度與最低亮度間的差異範圍,一般以多少Ev表示之,1Ev表示亮度差異值達到1 倍的意思,我們可以選取一面接近白色的牆面或是白色的圖紙當成拍攝之物件,在試當的環境光線調整下,取得相機可設定的快門速度與鏡頭的光圈大小來進行拍攝,以期望取得由全黑到全白的畫面結果,而這個全白到全黑間的快門設定差異比值就可以轉換成以Ev為單位的動態了。

首先設定相機欲測試之ISO值,並決定被拍攝牆面的打光強度與鏡頭光圈設定,為求計算的簡化我們調整打光強度與鏡頭之光圈設定直到快門1/4000秒時拍攝出來的影像中央區域大多數的像素之RGB三色的數值剛好落在0~1之間(這數值一般可經由影像處理軟體讀入RAW檔後依滑鼠落在畫面之特定點而顯示出該點的RGB數值,這數值的範圍是由0到255),再來就是每降低快門速度一級就拍攝一張照片,直到拍攝的影像中央區域大多數的像素之RGB三色的數值剛好落在254~255之間,假設此張相片拍攝時的快門數讀直為1秒,那該相機在該設定之ISO下的動態範圍就是12Ev,因為2的12次方剛好是4096與快門數度差異比4000相接近,以下就是M240於ISO200時進行上述之動態範圍測試的結果:

 Leica M Typ 240 (M240)的JPG直出動態範圍為10.7Ev

經由上圖的計算我們發現M240的JPG直出的動態範圍為10.7Ev,這樣的數據要比DxOMark的測試結果13.1Ev似乎有不小的差距,後來我們觀察M240以上之拍攝結果的RAW檔輸出在Lightroom5軟體下的展現有預留部分的動態在暗部與亮部,故我們試著經由Lightroom5的Dark與Shadow與Highligh將隱藏在RAW檔內的極暗部與極亮部給拉出來,經過這樣處理後動態範圍就如以下所示的延伸到了13.5Ev,這數據與DxOMark的測試結果接近。 

Leica M Typ 240 (M240)的RAW動態範圍極限為13.5Ev

以上這樣的測試不但可以將某個ISO設定下的動態範圍給測試出來,還可以測試出相機內部之JPG處理器對於灰階處理的亮度對應曲線(Tone curve)特性,因為人眼的視神經對於光線的反應不是線性的且會隨著被視物件大小與視線範圍自動進行調整,所以相機會將影像感測器截取到的影像進行處理,以期望相片列印出來或是顯示於顯示器上時能有現場觀看時的視覺效果,這個最基本的處理就是Tone curve,Tone curve的水平軸是RAW的亮度資料(如是14bit的話是RGB分別是0~16384),垂直軸是JPG的亮度資料(RGB分別是0~255),多對一的對應將RAW的亮度轉換成JPG的數值(也是亮度) ,但這不是線性的轉換,例如在Lightroom移動Dark或是Shadwo或是Highlight進行調整後RAW對應到JPG的曲線就會被改變。

動態範圍越高僅代表相機機身能記錄下更高的動態範圍但並不代表印出的相片品質就會越好,因為如果我們不顧被攝影像的內容而一味的使用Lightroom將相機的動態範圍全部拉出來,將會得到非常平淡且沒有特質也會非常的與現場肉眼觀看到的影像結果不同,因為這樣是刻意的將13Ev的動態範圍(以M240為例)壓縮到8Ev的列印動態範圍(或是顯示器動態範圍,現今無論是相片列印或是螢幕顯示的動態範圍都僅有8Ev),這樣自然不會是個討喜的結果,那麼相機的高動態範圍是要拿來幹嘛用的,這高於顯示器與相片的動態範圍是要保存被攝影像的亮部與暗部細節,端看日後攝影師想要將甚麼樣的細節展現出來給觀賞者看,屆時再進行不同的影像處理參數調整。以下圖為例,這為M240相機直出的JPG影像:


明顯的相片的右下角有一大片的陰影區域,如果我們想要讓右下角的陰影區域顯示得更清楚就可以在Lightroom5下將Dark與Shadow的參數向右加強,並再降低整體的曝光度1Ev之後出來的影像就如下圖:


這樣子的處理後右下角的陰影部分就顯示得更清楚了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相片的整體對比要比原相機直出的JPG低很多(對比不足),這樣的調整無關好壞端看攝影師要呈現給觀看者甚麼樣的觀看感受而定,但是如果相機本身的動態範圍不足以將現場的亮部與暗部全都記錄下來的話,就無法進行這樣的後處理,所以說相機的動態範圍足夠是很重要的,以現今的影像感測器技術要達到12Ev以上得的動態範圍是輕而易舉的,頂尖的數位機身甚至可以提供到15Ev的動態範圍。

下面也把Olympus E-PL6於ISO200的JPG與RAW的動態範圍給列了出來:

Olympus E-PL6的JPG直出動態範圍為11.5Ev

Olympus E-PL6的RAW動態範圍極限為13Ev

觀察這兩部相機的動態範圍特性我們發現,M240的RWA保留了JPG直出的亮部1Ev與暗部的1.7Ev的動態,也就是說現場拍攝時如觀察到拍攝結果亮部剛好破表全白且暗部也剛好全黑時,其實RAW檔紀錄下的資料並沒有全白與全黑,因為上下其分別預留了1Ev與1.7Ev給後製者進行後處理之用,而E-PL6的RAW僅保留了1.5Ev的JPG動態給亮部,所以現場拍攝時如觀察到拍攝結果亮部剛好破表全白且暗部也剛好全黑時,這時RAW檔紀錄下的資料並沒有全白但是全黑的暗部確實是已經全黑了。所以瞭解各自相機的動態範圍特性後在拍照時心裡就能非常的明白紀錄下之影像的後處理極限會落在哪裡了。

以上的M240與E-PL6的動態範圍測試結果,我們發現售價達E-PL6的10倍以上的M240其動態範圍並沒有比E-PL6高出多少,這是要可喜手中擁有C/P值極高的E-PL6呢?還是感嘆高貴的M240是虛有其表?也許可以等到所有的相機特性都被清楚的瞭解完畢後再來下定論吧。下一篇將討論M240的雜訊特性。To Be Continu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